北影节上这部4k、48帧的电影标志着中国电影技术的一个新时代开启
历年来,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北京展映”环节都是一票难求,其火爆程度堪比春运。
之所以每次展映环节受到如此多的关注,除了有很多优质老片重映外,还有很多新技术的展示,这也正是北影节这样的国际电影节的价值所在。比如今年的特展上将推出的经典老片《盗马贼》。之所以它的在北影节众多展映影片中独树一帜,是因为它不仅完成了从胶片向数字的转换,升级成4k,还进行了高帧频的转置,最终呈现的是4k、48帧的视觉效果,其清晰、流畅程度甚至超过了很多新近上映的电影。
4K和48帧的修复是如何完成的,谁来做的,如果应用在最新的电影制作中会怎样,成为很多人好奇的部分。很多人很难想象,在时尚、潮流的表象之外,电影行业又是一个如此传统、老套的行业,以至于其整体行业标准远远低于技术发展水平。如同木桶原理,各个产业链的人永远在向最低标准靠拢,因为水位决定于最短板。
4K、48帧、甚至120帧的时代已经来临,然而距离你在任意电影院内看到这样的影片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
一部经典老片的奇幻 “升级”之旅
《盗马贼》是由田壮壮导演执导、西安电影制片厂在1986年出品的故事片,述了上世纪20年代藏族贫苦牧民罗尔布为生活所迫,以盗马为生的故事。
时隔三十年后的2016年,在由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举办的“藏地密码:中国藏地影像展”上,2K修复版《盗马贼》与影迷再度见面。
当时那个版本的《盗马贼》由资料馆负责的“国家电影档案影片数字化修护工程”精致修复的2K版,开幕式上还需宣布启动对《盗马贼》的4K精致修复,这是我国首次对影片进行4K修复。
两年之后,这部电影的4K版修复完成,除此之外,还在4K的基础上将帧频由24帧提升到48帧,完成了技术的又一次大跨越。
无论是此前的2K还是现在的4K修复,都不是市场行为,更多是国家处于对优秀文化产品的保护和宣传。
据了解,修复一部90min标准长度4K影片需要上百万人民币,花费在半年到一年半的时间。光是对胶片做初级的修理,就要花费超过1000小时的人工成本。官方报道中显示,当时国内能做4K修复的机构中国仅有两个,中国电影资料馆和上海电影技术厂。可见,电影修复是个漫长的苦活,很难想象谁愿意出于商业目的对老片进行4K修复。
当然,这是对于起点是胶片的老片而言,实际上,普通数字电影的4K转换已经非常简单,如同现在的3D转置一样,几乎不需要人工,凭借机器和人工智能算法,几乎可以实时完成,即电影自然播放完即可完成4K。但48帧、60帧等帧频提升对技术的要求更高。
本次《盗马贼》的修复就是中国电影资料馆与帧彩影视科技(以下简称帧彩)合作完成的,前者完成4K修复部分,后者完成帧频提升部分。关于这家神秘公司的背景,我们暂且一放,先来讲讲帧频提升这件事。
24帧、48帧到120帧 不可遏制的高帧频趋势
我们都知道,电影或者说影像是利用人的视觉暂留原理诞生的,但为什么是24帧呢?其实完全是一种经济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在35mm胶片上支持播放视频的最低帧率就是24FPS,电影公司们为了节省经费,干脆把24帧规定为电影放映的帧率标准。100年来,我们一直采用24FPS来拍摄和放映电影,不是因为它最好,而是因为它最便宜。
《盗马贼》从24帧提升到48帧后,相当于每帧画面之间增加了一帧内容,观众单位时间内获得的信息更多了。更高帧频不仅提升了电影的亮度,还减轻了画面在运动时的抖动,从而降低了观众的眩晕感,提供一种沉浸式的观影体验。
实际上,早在2015年的时候,《霍比特人3:五军之战》就曾采用48帧的技术来拍摄和放映,但却并没有引起行业重视。一种制度被行业各个环节接受并成为标准后,改变很难,因为牵一发而动全身,单一制作或放映端改变是不行的,需要整个行业整体提升标准,如同提高所有的木板,水桶才能装更多的水。
然而在行业内,对于高帧频的追求没有停止,许多消费级影像设备厂商和视频网站已经开始探索高帧率的硬件设备和内容。2016年李安执导的、采用120帧制作的《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战事》上映,当时,全球能支持4K、120帧格式放映的影院只有5家,中国仅有两家。很多人将《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战事》当成一个实验室作品,殊不知,无论在硬件领域还是内容领域,高帧频都是一个不可遏制的趋势。
一部电影的时间,人工智能算法即可完成4K、高帧频格式转换
在这部《盗马贼》的修复中,帧彩只做了48fps的帧率,但实际上帧彩可以完成4K升级、HDR效果、120帧甚至更高的格式转换。但就《盗马贼》这部电影而言,毕竟是由胶片转置成的老片,转置前的原素材已经损失了很多信息,制作成更高的帧频后,可能没有那么多信息量支撑。
对目前的最新的数字电影而言,帧彩可以很容易将帧频提升至60帧、120帧、甚至更高。之所以现在很少有影片选择这样的高帧频,是因为市场上大部分设备的限制,导致大家都停留低水平来适配行业的主流标准。
然而,技术的提升是不可遏制,当产业链各个环节都看到这个趋势后,只要达成共识,技术的迭代就很快,60帧、甚至120帧的电影很有可能在未来3至5年内成为市场的主流。
帧彩之所以在影视行业不为人知,是因为它完全是一家技术公司,由对中美两国市场都非常熟悉的资深技术团队组成。他们不是靠人工,而是靠AI人工智能算法,以大规模并行运算的云平台系统,为电影提供HDR、4K、120帧升级等解决方案。国内对这家公司鲜有报道,因为没有人知道,4K、120帧的时代已经开启。
HDR是帧彩擅长的另一影视后期技术解决方案,可以极大提高影视内容的清晰度和对比度,还原真实的色彩空间,其制作效率已经到达160小时/1天的制作量,相当于美国一年的量,在产能上已经远远领先好莱坞。而120帧的视觉效果,也可比肩好莱坞顶尖技术。用直观一点的方式来解释,用看一部电影的时间,人工智能算法即可完成4K、高帧频格式转换。
以《盗马贼》为例,从拿到原始素材到生成48帧的成片,只用了一周时间,其中大部分时间都是上传和下载的时间,真正的机器运算和生成时间不过几小时。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高帧频的转换已经非常普及且简单。实际上,对于目前市面上绝大多数掌握该项技术的公司而言,将一部24帧的电影提升至48甚至120帧,要花费数月的时间。之所以帧彩能够有如此之快的速度,是因为其背后长达十年的技术积累,从而搭建的一整套服务流程和体系,加以人工智能下的机器学习能力,才能获得如此惊人的速度。
张民表示,传输速度是目前最大的限制,这不是帧彩一家公司的问题,而是目前云计算领域共同的最大难题,《盗马贼》制作成48帧后,大小从6T变成20T,上传1天多,下载3-4天。
据了解,未来,帧彩还会从制作端就介入影片,以便在高帧频下,画面有更好的表现。这一切都说明,高帧频趋势已经成为行业趋势,你拥抱或者不拥抱它,时机一到,它都会到来。而观众的口味,一旦提升,是降不回来的。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